04 空间数据系统 空间网络
“空间网络”或“空间数据系统的网络化”用于传送空间数据系统应用层产生的各种协议数据单元
1 空间网络1
空间网络的概念
- 空间数据系统的网络化,建立空间领域的网络,提供类似地面因特网的服务功能(CCSDS 提出的 SSI)
- 将传统的(以空间链路为主的)“单地面站对单航天器的通信模式”扩展到“多地面用户对多航天器用户组成的多用户系统”,实现端到端的通信,具有网络通信的属性,仍以空间包为主要用户数据单元在空间链路上传输
太阳系互联网络(SSI)
- 在太阳系范围的空间领域构建一个自动通信系统,使用户可以像使用地面因特网一样,在不必了解网络细节的情况下实现空间数据的传输
- 建立在空间数据链路之上
- 可以连接不同类型的空间网络
SSI 的主要构成
空间包传输
在全面、完善的空间网络环境建立之前,建立的一种轻量级的空间通信方式。
将空间包传输方式扩展到具有网络传输属性的多用户、多节点通信系统是一种可行方案,需要解决的问题有:
- 增加空间包协议不具备的流量控制机制,以保证用户数据可靠传输
- 建立全局应用过程的命名机制,用于通信过程中的寻址和路由
- 建立应用层、网络层及物理层地址的自动转换机制
- 建立动态路由机制,代替传统空间包中 LDP 的固定设置路径,以适应动态变化的网络通信环境
2 DTN 2
延迟/中断容忍网络应用环境特点
核心
在不同网络体系结构的应用层和传输层之间引入一个覆盖层(束层 Bundle Layer,束层上运行束协议 Bundle Protocol),以存储转发的方式进行异步消息传输
根据通信质量,下层服务选择 TCP/IP 协议族,或 DTN 专用的传输层协议 LTP
从追求“低延迟、高吞吐”转变为追求“最终可达性”和“在极端约束下的可靠性”
DTN 体系结构之下:
- 域:采用同一种网络协议的网络节点相互连接构成域
- 域内:信息传输及可靠性由域内网络技术实现
- 域间:由 DTN 网关连接,信息传输及可靠性由运行在 DTN 网关之上的 BP 实现
2.1 BP
与 IP 不同,BP 不要求建立端到端的连接,而是允许数据在网络中存储,直到其可以被传送到目的端
与 IP 相同,BP 也需要下层协议的支持,当通信质量好时,BP 直接利用 TCP/IP 协议族提供的传输层服务;当通信质量差时,BP 利用 DTN 专用的传输层协议 LTP
2.1.1 核心概念
角色定位
覆盖层协议
并不取代 TCP/IP,而是运行在其之上,屏蔽底层网络的异构性核心工作模式
存储——转发机制
在 BL 中传送的消息称为束 Bundle,BP 负责生成束并在 DTN 中传输,节点接收并持久化存储整个束,直到可以传送到通往目的节点的下一个节点
2.1.2 数据单元(束)格式
- 组成:
束首块(Primary Bundle Block)
+束负载(Bundle Payload)
+附加块(Extension Block)
编码方法:自定界数字值(Self-Delimited Number Value) 变长,以减少管理信息占用的传输带宽
2.1.3 关键机制
- 保管传递
概念:一种逐跳的可靠性保证机制,接收节点在收到束时承诺保留该束的副本,以备在需要时再次转发该束,保管会在指定情况下被释放
路由
特点:BP 并没有规定具体的路由算法,但通常时基于联系计划的,而不是传统的拓扑路由。
国内外提出:消息复制/泛洪策略路由、转发策略路由、历史/预测策略路由、编码策略路由、拓扑知识策略路由、概率策略路由等
安全保证
束安全协议 BSP:作为附加块实现,提供端到端的完整性、机密性和认证
- 应对间歇性连接
节点可以等待几个小时甚至几天,直到下一个连接机会。
2.2 LTP
为的单条长时延、高误码率的链路设计的点对点协议。通常作为 BP 的 CLA,即 BP 通过 LTP 在一条链路上传输数据
LTP 类似于邮政卡车,确保包裹从 A 到 B 的传输中不会丢失或损坏,但不关心包裹最终的目的地(BP 的任务)
2.2.1 核心概念
角色定位
底层传输协议或链路层协议,为单跳提供可靠性
核心目标
在长时延或断续连接的链路上,实现可靠地数据块(从 BP 接收到的完整数据单元)传输
概念辨析
块 block:LTP 从上层(也就是 Bundle Protocol)接收到的完整数据单元,LTP 不关心这块数据里面是什么,它只将其视为一个不透明的、需要被可靠传输的数据块 段 segment:LTP 为了在网络上传输而创建的协议数据单元。因为网络链路有 MTU(最大传输单元) 的限制,一个大的 LTP“块”通常无法一次性发出。 LTP 会将一个大的数据块切割成多个适合网络传输的小段。每个段都带有 LTP 的协议头,包含序号、检查点、会话 ID 等信息
2.2.2 数据单元(段)格式
- 组成:
数据段
+报告段
+报告-确认段
+取消段
+取消确认段
等数据段:携带一部分“块”的数据
报告段:只携带控制信息(收到哪些段,请求重传哪些段)
报告确认段:用于确认收到了“报告段”本身
2.2.3 关键机制
两部分握手:
第一部分:可靠传输(传输红色数据,采用确认-重传机制)
发送方发送一个或多个数据段,并将其标记为红色(高优先级,必须确认)。
接收方收到后,生成一个报告段(RS),指出哪些红色数据段已收到/丢失。
发送方收到 RS 后,重传丢失的数据段,并发送一个报告确认段(RA) 来确认收到了 RS。
第二部分:尽力传输(传输绿色数据,不采用确认-重传机制)
发送方发送绿色数据(低优先级,不要求确认)。
传输完成后,发送一个完全由检查点触发的 RS 来结束会话,清理状态。
设计原因:允许应用区分关键数据和非关键数据,优化资源使用。
3 IPoC3
4 封装包4
5 空间包5
赵和平, 何熊文, 刘崇华, 强晖萍. 空间数据系统[M]. 北京: 人民邮电出版社, 2018, 142-146. ↩︎
赵和平, 何熊文, 刘崇华, 强晖萍. 空间数据系统[M]. 北京: 人民邮电出版社, 2018, 147-158. ↩︎
赵和平, 何熊文, 刘崇华, 强晖萍. 空间数据系统[M]. 北京: 人民邮电出版社, 2018, 159-163. ↩︎
赵和平, 何熊文, 刘崇华, 强晖萍. 空间数据系统[M]. 北京: 人民邮电出版社, 2018, 164-168. ↩︎
赵和平, 何熊文, 刘崇华, 强晖萍. 空间数据系统[M]. 北京: 人民邮电出版社, 2018, 169-179. ↩︎